2019中外合作办学校长论坛演讲观点集锦(一)

时间:9月21日至23日      地点:吉林省松苑宾馆(长春市宽城区新发路1169号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大变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前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教育如何为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增添确定性、增添和平和繁荣,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面对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加剧,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停步,更没有退步,而是快步前进、继续扩大,呈现出全面开放、制度性开放和自主开放的新特点。


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关于教育的论述,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要坚持提高教育质量,以德才兼修为原则,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成为有用之才;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努力为国内高校提供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借鉴;要坚持法制平等友善原则,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2014年底,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召开,着重强调了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并重”的发展思路。改⾰开放40多年来,我国留学⼯作成绩斐然,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差距,尤其是科技原创性基础研究,如信息通讯、生物医学、高端制造等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还要加强留学工作,继续派遣大批留学人员赴发达国家学习或进修。


同时,来华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8年底,来华留学⽣总数近50万,我国成为世界第⼆⼤、亚洲第⼀大留学目的地国家。随着“⼀带⼀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要继续重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高“⼀带⼀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份额,为我国企业“⾛出去”做好⼈才支撑工作。教育合作还要发挥其在人⽂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通过引进国外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开拓了眼界,提⾼了办学水平,但仅满⾜于现状是不够的,融合和创新、促进国际课程本土化才是合作办学的根本方向。对青年⼀代要加强国情教育,坚固“家国情怀”,坚守国家教育主权。



今年恰逢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30周年。30年来,中心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秉承“服务全球学子,成就国际人才”的服务目标,坚持“快速、准确、热情、周到”的服务准则,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目前每年为40多万留学人员提供服务,截至2018年底共为240多万留学人员提供了各种服务。我们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留学服务工作全过程,坚持全心全意为留学人员服务的宗旨,以“互联网+留学服务”为手段,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多年来,中心为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提供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服务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自2015年起,受教育部国际司委托,中心开始启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注册系统的开发和运维,4年来,注册系统在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抓好落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注册工作,各办学院校应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具体包括在学生入学后及时、准确为学生进行学籍注册;在办学过程中,如办学实际情况有变,须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在学生就读过程中,如果学生信息或学习状态发生变化,须及时在注册系统中完成变更并及时维护学生学籍状态,从而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历学位认证。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应具备七个共同特征,即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研究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学术声誉。要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就必须从这些要素上下功夫,遵循其统属关系和发展逻辑,逐步实现这七个一流的有机统一。


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是扩大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引进一流资源和融合创新把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学本身努力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努力把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所涉及到的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这个国际化平台上的学习创新实践探索经验的辐射、借鉴、示范、引领,促进中方母体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并最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或学科。


昆山杜克大学围绕“七个一流”核心内涵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创新探索实践,在引进一流教育资源、面向未来教育创新、汇聚世界一流人才、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未来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方举办高校武汉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为其他中外合作大学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引领和参考借鉴。下一阶段要认真处理好学习引进与融合创新、依法办学与改革探索、坚持特色与合作共赢、法人治理与母体主导的关系,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



在“双一流”的视角下,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在教育创新的领域做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在中丹两国高水平的、国际化的导师团队支持下,中丹的课程借鉴丹麦的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化教育模式,融合中丹两国课程体系,着眼于两国长远的科技和教育合作。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性的思维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第二,科教融合的创新合作模式。采用强强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汇集了中国科学院50多个合作研究所及丹方8所最好大学的优质导师、教师和科研队伍,进行教育和科研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探索高科技和国际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招生录取阶段高标准严审核、双导师培养保证质量、学术研讨为学生拓展知识、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给学生丰富锻炼的机会,丹麦访学让学生开拓视野深化科研交流;同时严格、标准化的学位论文要求为人才培养把好出口关。中丹培养的毕业生获双方高校授予的双学位,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跨学科思维,就业和深造的前景广阔。


第四,创新、高效的中丹项目管理组织体系,为双方合作铺平道路。从联合管理委员会、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再到各个领域和项目以及教学委员会,中丹双方秉承平等互利、互相协作的原则,对管理、资金、师资和生源等方面各投入50%;双方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形成和谐高效的创新型管理机制。











2019年11月15日 09:4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