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个优秀的人,不应该只会读书

二十年开拓创新,二十载春华秋实;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二十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坚守初心,不断实现中加美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创新,创新办学模式和机制,坚持中方主导、坚持诚信质量、坚持公益公平,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国际大学,在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知名品牌的道路上一直前行着。

而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吉大莱姆顿学院也培育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和优秀青年,这些毕业生不仅遍布世界各地,更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成为精英,他们所展现的杰出成绩及卓越才能是吉大莱姆顿学院的骄傲。

值此迎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二十周年院庆之际,莱姆顿学院官微将推出系列人物访谈,展现他们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和杰出风采。从2019年5月起我们已陆续推出马小羽、谢璐翾、栾茗乔等三位优秀毕业校友的专访,本期将重点推出1999级校友邓祉光的人物专访。

邓祉光  生源:湖南长沙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1999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2003年本科毕业后在国内外企工作一年,2004前往丹麦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06年获取电信科学硕士。

 

现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国智库首席顾问,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2016 轮值主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专家;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ACED)名誉主席;丹麦利奥制药集团首席专家;中国科协-FCPAE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副主任;中欧生命科学联盟副主席,创始人之一;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海外委员;是医药系统周期管理,药品警戒(安全保障体系),国际药品法规领域和人工智能与医药系统的整合的资深专家;之前就职于丹麦诺和诺德制药集团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


高中毕业时,在接触了中国十几年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以后,邓祉光表示他的家长及他开始渴望寻求一种教育模式和理念的突破,便选择了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莱姆顿学院作为将来出国留学的一个过渡跳板。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去思考的,你看丹麦这边,他这么小的国家总共就是540万人,大概仅占据长春的60%的人口,但是它却出了1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我们中国呢?他们这么小的国家能出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体系,这其中的启发式教育,创造性的思维,都是很领先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邓祉光在采访中表现出了对母校莱姆顿学院引进的北美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极大欣赏,他不喜欢中国传统学校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的规矩和条条框框及填鸭式的教学,喜欢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观点进行自由的讨论和批判的氛围,认为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不是死气沉沉被迫地在课堂上被大量灌输。他表示,莱姆顿学院的教学模式契合了他对新的教育模式的需求。“这在当时是很新颖的,包括现在也不过时,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鼓励的创新的尝试。”



在莱院的自由批判、包容创新氛围的学习生涯中,给邓祉光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回忆。他说,来自加拿大的教授Peter Maloney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回忆中,Peter不光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值得尊敬的长者和伙伴,Peter会在很多方面给他们提出建议,不仅是在学习方面的也有在生活方面的,还特别为他们讲述国外生活的文化差异、日常习俗及生活小窍门等。外教老师的亲和,也使得他在离开学校以后和Peter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大四毕业时,即便成绩优异直接免试被推荐到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还是综合种种考虑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先出来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国深造,希望在工作中练就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本领。一年之后又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了丹麦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学费全免)。


因此在问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时,邓祉光表示:“在国内有时你读完博士后,在工作中会发现自己可能对自己学的方向不是太感兴趣,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些浪费自己的时间。反而读完一个阶段让你先工作适应一段时间,知道自己真正想学什么,再来继续深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会更有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特别是丹麦有许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他们的学习不是根据将来能不能就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来的,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积极性。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毕业后要好好考虑,如果你大学本科四年对学的专业非常感兴趣,认定这就是你喜欢的东西,那我建议你继续读研读博,但如果你不确定,我建议你先找一份工作看看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再进一步决定是深造还是继续工作。

"Give a man a fish and he can live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he can live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在问及莱姆顿带给自己最大的影响时,邓祉光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 


在邓祉光看来,莱姆顿带给他终生受益的地方,除了教授专业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带给了他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本科毕业后邓祉光参加了当时在湖南卫视由刘仪伟主持的《新青年》职场招聘节目,在节目中曾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及湖南大学等国内名校的三位研究生共同竞争应聘湖南地区CDMA的营销经理,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名获胜的本科生。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邓祉光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在莱姆顿学院的学习,并把自己获胜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在母校中所学到的先进的分析与管理方法。邓祉光在当时竞争中利用了在莱姆顿学习时老师所教给他们的国外的先进的分析方法,比方说SWOT分析法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来巧妙地解答评委提出的实际问题;第二点,就是英语的优势,一方面是当时在准备时借用自己在莱姆顿打下的英语基础到国外专业网站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在解答评委的问题时,除了运用到国外的模型,同时还使用英文来回答模型的应用,这些都使得评委们非常欣赏;第三点,是与他在学校的课余任职分不开。邓祉光本科期间在学生会、科技协会、英语辩论队担任主持人等这些累积的经验对于他在应对评委、分析的过程中都有很大地帮助,促使了他最终的获胜。



在丹麦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期间,邓祉光周围的同学不光很多有来自清华北大等这种中国的名校,也有一些来自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这样世界级名校的学生。对此他表示“自己出国之后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最开始的时候会自我怀疑说是否自己能有实力和他们一起学习竞争,但是我的心态还是乐观的,相信只要努力,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邓祉光积极地跟这些来自名校的本科毕业生一起学习,并努力借鉴他们的长处,敢于展示自己的优势,然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局面,共同成长进步。学习期间,与清华北大的同学相比,邓祉光在英语交流、跨文化沟通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方面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能力和优势,且更容易与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的同学融入到一起交流研讨与学习生活。


“国外的学习非常重视团队合作。那其实你在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就会渐渐发现对方的学习的技巧,包括他们的社会经验,这些都是值得你借鉴的。同时他们也会很谦虚地来向你讨教你擅长的部分,那么这样子整个团队就可以做得非常好。”


邓祉光在当时丹麦科技大学的硕士论文毕业设计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也是当时在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满分的毕业设计。“实际上这是可以证实莱姆顿学院对我的教育——我们莱院毕业出来的学生其实跟他们并没有差距。相反,有些方面还有一定优势。同时这些也是对我之前的学习及个人努力很重要的一个肯定。


从丹麦科技大学毕业后邓祉光颇受google、麦肯锡、威斯塔斯、诺基亚、摩托罗拉、诺和诺德等世界知名公司的青睐,当时的他最后选择了年新60万的诺和诺德公司。


在这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六月,邓祉光携手他美丽的爱人一起步入了婚烟的殿堂。他的好友Wilson Zhu(丹麦哥本哈根首都大区政府顾问)专程从丹麦前往武汉,来见证邓祉光婚烟的幸福时刻。他的好友在宴席上很自豪骄傲地说:“祉光是全欧专业人士协会联合会主席,是我们丹麦华人,欧洲华人专家,中国海外华人智库的杰出代表!他在学业和工作上的成就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你是第一次见到祉光本人,会不禁发出感概:‘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还要拼才华!'”



在婚礼现场,丹麦中华工商联合协会会长陈惠君女士、丹麦中华工商联会协会副会长吴强先生、丹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叶春迪先生、丹麦江苏同乡会会长朱文先生、丹麦哥本哈根首都大区政府顾问朱卫星先生、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全丹学联)主席董国位先生等强大的丹麦亲友团莅临现场。更有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秘书长曹燕灵女士、丹麦华人总会主席林燕标先生、丹麦华人总会副主席林伟先生、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前政务参赞胡洪波先生等万里之外发来的祝福… 此外,莱姆顿学院副院长何曜、学生工作部主任毛艳梅也亲临婚礼现场送上了母校的祝福。

 

邓祉光从莱姆顿一路出发,一直走向世界的舞台,他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人脉资源更加雄厚。他说:“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人,他不应该只会读书。”



一直以来,邓祉光不光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在就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和实习实践锻炼。在丹麦就读研究生期间,他加入了由欧洲30多个国家、70多所顶尖科技大学的学生成员组成的欧洲科技学生委员会,并被推选为2007年丹麦夏季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当时的他还被美国工程教育委员会和欧洲科技学生委员会邀请代表丹麦科技大学参加2007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年会。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地参加海外的华人社会组织并加入到海外华人的智囊团,从最初加入丹麦华人专业协会一直到加入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对于这些他表示基本都是受益于当时在莱姆顿学院学习期间广泛参与的各种社团活动经历所锻炼来的人际交往、协调关系的能力。


在莱姆顿学习之外,邓祉光参与了学校非常多的社团活动,成为当时院学生会主席,科技协会主席,英语协会主席。从学生会的工作到英语辩论赛,他的生活忙的不可开交,但他直言:“只要热爱,时间永远可以挤得出来。”同时也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情怀,所以一直到现在,他仍然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参与丹麦乃至欧洲地区的社会活动,进行许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把海外的智力、高科技、高尖端人才融合并输送到国内,助推祖国科技的发展。

2016年 8 月19日,作为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edera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Europe – FCPAE)轮值主席的邓祉光,与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Experts in Denmark – ACED)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区希勒勒市举办了第八届《FCPAE 欧洲论坛》,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合作新机遇。邓祉光表示,这次论坛与以往的论坛最大的不同在于——规模与影响均为空前的。即在欧洲有很多这样的华人组织,之前也曾举办过很多的论坛活动,但是先前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在海外华人的圈子中影响比较大。但是这次论坛真正做到了在丹麦和欧洲社会形成广泛的影响。是标志华人在丹麦,在欧洲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的一次里程碑式论坛活动。


所以这次论坛极大地受到了中国和丹麦政府的关注,除了来自丹麦政府的许多高层官员参与之外,还有来自中国和欧洲各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律师、创业者及其他专业人士共500余人参加。该论坛是迄今为止由中方在欧洲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中欧高层商务论坛,论坛也得到了来自丹麦的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以及中国的新华社和中国的十几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在邓祉光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华人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看到祖国实力愈加强大的发展,心里是非常地兴奋与激动的,如果自己能够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的话,那么当然义不容辞,这也是作为莱姆顿学子所应有的气概与情怀。


“莱姆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东西,首先第一点是思考的方式以及思维模式,这是一种运用更前瞻性的思考,一种更创造性的思维来应对不同的问题。第二点,就是莱姆顿学院里面多元的文化。当时莱姆顿里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加拿大和美国,包括各地的一些留学生,就会提供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空间。第三就是他们所教授给我的一些先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我的知识不断的更新,学习得更快。第四点就是莱姆顿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当时一到晚上10点宿舍都会按时熄灯,但是学校当时看到我学习的比较勤奋,我晚上希望学得晚一点,所以当时学院相关部门还专门给了我们一个教室,一直不熄灯让我们去学习。当时老师和学校对我们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特别的支持,令我非常感动。


最后由衷地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值此20周年校庆之际,祝愿莱姆顿的明天更加美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母校不仅能成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更能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成就非凡,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生活美满,成为我以后学习的榜样!”




【PS:关于丹麦丹麦科技大学的简介】


【丹麦】发达国家,欧洲科技强国之一,历史上曾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教育事业发达,1973年起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有许多的世界顶尖大学及浓厚良好的科研氛围。


【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又译作“丹麦技术大学”,坐落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北部的孔恩斯灵比(Kongens Lyngby),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也是北欧地区最好的工科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是丹麦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最主要学府;是欧洲卓越理工大学联盟、北欧五校联盟成员之一。

2017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其工学位列世界第18,欧洲第4,北欧第1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其工学位列世界第31,欧洲第9,北欧第1;在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其工学位列世界第38,大欧洲(含英国)第6,北欧第1 。


作者:新媒体文案组




2019年6月14日 17:22
浏览量:0